俄烏戰爭已經持續超過三年,數十萬人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18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進行長達90分鐘的電話會談,討論可能的停火協議。
然而,普丁僅同意限制對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的攻擊,並直接拒絕了美方提出的30天停火協議。
普丁更是設下多項前提條件,要求完全停止對烏克蘭的外國軍事援助,並且烏克蘭必須中止軍事動員。
克里姆林宮強調,任何長期停火協議都必須確保俄羅斯的「合法安全利益」,並根除「危機的根本原因」。
與此同時,白宮聲明指出,川普與普丁已同意展開「黑海海上停火、全面停火及永久和平」的談判,並且這些談判將立即在中東地區展開。
然而,俄方僅願意接受局部停火,使得川普面臨艱難抉擇。
白宮強調,若美俄關係得以改善,將帶來「巨大的潛在利益」,包括廣泛的經濟合作以及戰後的地緣政治穩定。
然而,外界擔憂,美國為了加速戰爭終結,可能會在談判中做出讓步,導致烏克蘭的利益受損。
更值得關注的是,俄羅斯是否真的會履行與川普達成的任何協議仍存有極大不確定性,使基輔未來仍面臨潛在的攻擊風險。
此外,普丁可能會利用美國急於停戰的心理,進一步向西方提出削弱烏克蘭甚至威脅歐洲安全的額外要求。
俄羅斯的戰略手法並非新鮮事,在歷史上已多次使用談判來爭取時間,穩固戰略位置。
從2014年克里米亞併吞到目前的戰爭,克里姆林宮始終奉行漸進式的領土擴張政策,並在適當時機提出談判,藉此達成自己的戰略目標。
此次停火談判引發質疑,美國的外交是否真能帶來持久和平,還是會重蹈過去低估俄羅斯長期戰略的覆轍?
普丁對於廣泛停火的猶豫,也讓人聯想到蘇聯時期的「戰略性暫停」手段。
過去俄羅斯在阿富汗和東歐等地曾多次透過部分停火來爭取戰略調整時間。
此次普丁同意的局部停火,是否會成為下一波攻勢的前奏,仍然值得高度警惕。
在這樣的情勢下,美國是否會敦促其盟友維持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而不屈從於俄羅斯的條件,將成為關鍵問題。
從歷史經驗來看,對俄羅斯妥協往往導致更長期的不穩定,而非真正的和平。
川普能否在外交妥協與戰略穩健之間取得平衡,將決定未來局勢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