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再增漢他病毒病例,這次確診的是一名北部20多歲男子,成為今年第二起案例,讓防疫單位繃緊神經。疾管署今(11)日證實,該患者在2月15日開始出現發燒、頭痛、腹瀉等症狀,隨後病情惡化就醫,經檢驗後於3月7日確診漢他病毒症候群。值得關注的是,該名男子潛伏期間並無國外旅遊史,活動範圍主要集中在住家與工作地點,自述並未發現鼠類活動蹤跡,這使得感染來源成謎,相關單位已展開全面調查,追蹤可能的傳播路徑。
患者在確診後經治療已返家休養,所幸同住家人並無類似症狀,但為了確保安全,衛生單位已安排家屬採檢送驗,並同步加強社區防疫工作。環保單位也介入進行環境消毒與捕鼠行動,以降低病毒潛在擴散風險。然而,這起病例再度凸顯漢他病毒可能已悄悄在國內蔓延,民眾須提高警覺,避免與鼠類接觸。
疾管署數據顯示,過去四年(2021-2024年),台灣每年均有1至2例確診案例,去年共通報3例,分布於台中、彰化與高雄,自2016年起,國內已累計46例確診,其中多數為40歲以上男性。與國際相比,美國每年通報9至25例,韓國則每年約300至600例,顯示漢他病毒在全球仍屬持續威脅。
疾管署強調,漢他病毒症候群是一種人畜共通的傳染病,主要透過鼠類排泄物與分泌物傳播。人類若吸入受污染的塵埃,或直接接觸帶病毒的鼠類糞尿、唾液,甚至遭鼠類咬傷,都可能染病。為降低感染風險,當局呼籲民眾務必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的防鼠措施。尤其家中存放食物、廚餘、飼料時應密封保存,避免成為鼠類的食物來源,並定期清理環境,特別是防火巷、下水道、雜物堆等老鼠容易聚集的地方。
若發現鼠類排泄物,應立即戴上口罩與手套,並使用稀釋漂白水(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消毒環境,靜置30分鐘後再行清理,避免病毒擴散至空氣中而被吸入。民眾如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肌肉痛、腹瀉等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近期活動史,以利診斷與通報。
這類病例的發生,不禁讓人思考,台灣是否應該更積極建立更完善的鼠類監測與防疫機制。除了傳統的環境消毒與捕鼠措施,是否應加強大數據監測,精準追蹤潛在風險地區?此外,在國際疫情仍未完全消退的背景下,如何加強邊境檢疫與公共衛生教育,確保疾病不再悄悄蔓延,也值得更深入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