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奔喪8人戒護!未戴戒具仍穿囚服 神情憔悴哀戚送別父親

全球洞察新聞 - 即時報導

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10日奔喪,送別父親最後一程,整個戒護規格高得驚人,北所特別派出8名戒護人員全程貼身戒備,甚至還有2名先行人員提前進場回報現場狀況,這場告別式不只是親人道別,更像是一場高度戒備的特殊押解行動。
當天8點53分,柯文哲身穿藍色囚服抵達新竹市立殯儀館,步下車時,白髮與滄桑的神情令人側目,原本意氣風發的政治人物,如今成了一名帶著枷鎖的奔喪人。
他未戴手銬與腳鐐,但仍被層層人牆圍住,舉手投足皆受到監視,他的妻子陳佩琪則在場外怒喊:「政治干預司法,司法迫害人權」情緒激動,言辭中滿是不滿。
為何柯文哲未戴戒具?對此,律師分析,矯正機關會依據安全評估決定是否使用戒具,主要考量逃亡風險與安全疑慮,例如過去槍擊要犯張錫銘奔喪時,手腳皆被銬住,而前嘉義市議員戴寧遭羈押期間奔喪,則未戴戒具,柯文哲的待遇,顯然是法理不外人情的安排。

儘管如此,柯文哲的奔喪過程仍受到極大限制,從進場到離開,全程僅1個半小時,且僅能參加家祭,未能參加公祭,火速被押回看守所。
他在靈堂中低頭默哀,眼神悲傷,數度拭淚,低聲對著靈位致詞,回憶父親過去對自己的叮嚀:「我在228失去父親,我不要再失去兒子」這句話如今成了他內心最深的痛。
整場告別式的氛圍,除了哀戚之外,更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政治色彩,柯文哲被嚴密看管、行動受限,甚至連最後的告別也得在重重人牆之下進行,外界議論紛紛,這場喪禮究竟是對亡者的送行,還是一場政治風暴下的特殊安排? 當法律與政治交錯,是否影響了最基本的人道考量?柯文哲的奔喪歷程,反映的不只是個人悲劇,更是一場司法、政治與人性之間的拉扯,這樣的場景,讓人不禁思考,司法的標準是否應該更具一致性,而不該帶著過多的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