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股海苦行僧到傳奇封神:94歲巴菲特交棒背後,藏著人類投資史最不可能複製的奇蹟

全球洞察新聞 - 專欄

single-post

94歲的謝幕:一個時代的終章啟動
美國投資傳奇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本月3日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股東大會上,親口宣布將於年底卸下執行長職位,由副董事長阿貝爾(Greg Abel)接任。這不只是交棒,更象徵著人類金融史上一段傳奇的落幕。
消息一出,《華爾街日報》與《金融時報》等主流媒體立即表態:「此後,世界上再無第二個股神。」但這句話背後,究竟有多少無法複製的條件?


一、超越常人的極端專注:股海中的苦行僧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茨威格指出,巴菲特的傳奇建立在三大基石:個人特質、歷史機遇與投資心法。首先是他幾乎苛刻的自我訓練與熱情。在11歲買下人生第一支股票後,他便踏上了如宗教般的投資修行之路。
年輕時的巴菲特閱讀企業年報如同聖徒研讀聖經。他曾在家中走動時,因太專注年報內容而頻頻撞到傢俱,對家人是否在場毫無察覺。茨威格形容:「他的身體或許在家,但他的靈魂沉浸在攤銷與稅損抵減的數字世界裡。」
70多年來,他粗估閱讀過超過10萬份財報;一次專訪結束時,巴菲特竟能逐字背誦50年前讀過書中的段落,記憶力驚人。這讓茨威格形容他是「人形AI」,在海量資料中建立自己的數據宇宙,並憑藉直覺迅速抓出市場關鍵點。
然而,隨著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普及,茨威格警告:即使是這樣的天才,也可能在未來失去數據上的優勢。


二、歷史機遇的天選之人:如果他生錯時空⋯⋯
巴菲特曾自嘲自己是「卵巢樂透」的幸運兒,因為出生在美國奧馬哈、1930年代的資本主義心臟。他說,如果自己生在1880年,可能會在牛棚裡投資;若出生於俄羅斯西伯利亞,他也許一生與鐵路為伍,從未觸及股市。
他幸運地遇上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奠定價值投資理論的根基。那是一個基金與指數化投資尚未成型的時代,巴菲特得以低價吃進冷門股,如Dempster Mill、Sanborn Map,並耐心等待市場回報。
從1957年到1968年,他的投資年報酬率達到驚人的25.3%,是同期標普500平均報酬率的兩倍以上。茨威格強調:「一年贏過市場可能靠運氣,但能連贏60年,絕非偶然。」


三、打造逆風而行的投資帝國
波克夏海瑟威不是傳統的投資工具,它是一個龐大的容器,內含股票、債券、私營企業,甚至曾經是全球最大白銀持有者。巴菲特拒收績效費與管理費,讓公司財務操作擺脫短期績效壓力,實現真正的「反市場週期操作」。
不像其他基金會在市場熱時吸金、冷時被迫賣出,波克夏的資金來源是內部盈餘,不受外部資金流影響,這讓巴菲特總能在市場最恐慌時果斷買進。這種奢侈的投資自由,是其他基金經理難以想像的戰略優勢。
諷刺的是,茨威格認為,多數專業投資人並不渴望這樣的自由。他們更願意在保守中苟且,也不願踏上如巴菲特那樣漫長且孤獨的道路。


巴菲特的一生就像一場極端紀律與機遇完美交織的長跑。他證明了在資訊貧乏時代,靠毅力與洞察力,也能擊敗千軍萬馬。然而,正如茨威格所說,這樣的組合在當今已難再現。科技時代的投資人,也許再也無法用相同的方式翻製一位「股神」。
從這段傳奇人生來看,或許更值得關注的是,當人工智慧逐漸取代人類的判斷與記憶力,未來的投資世界將由誰主導?
在歷史上,真正掌握市場脈動的多為異數人物,例如19世紀的投機天王傑西・李佛摩(Jesse Livermore),或20世紀的避險巨鱷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他們都在制度尚未定型時,以異於常人的敏銳與勇氣開創新局。巴菲特之所以更勝一籌,在於他不是短線投機者,而是把「長期投資」推到極致,甚至讓它成為一種哲學。這種哲學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時代成全。